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热点 >> 详情
赵建东:我所亲历的中国南极及深海科考之旅-天天新视野
来源: 新京报      时间:2023-04-28 09:30:26

2012年6月24日,在马里亚那海沟,叶聪、杨波和刘开周驾驶我国首台自行设计、自主集成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“蛟龙”号,下潜至海底的7020米,刷新了此前我国载人深潜的记录。4月23日,在2023北京书市活动现场,科普作家、中国自然资源报社融媒体中心主任赵建东以“从无到强:亲历中国南极、深海科考之旅”为题,现场分享了自己亲身见证的南极以及深海科考之旅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赵建东在2023北京书市活动现场分享深海科考之旅(商重明/摄)。

海洋自古以来便充满着神秘色彩,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也从未停歇,郑和下西洋,哥伦布发现新大陆,阿蒙森登上南极点……每一次壮举都异常激动人心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辉煌的探海历史,春秋战国时期,吴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整齐,形式类似于当今航母作战群的战舰编队。先秦时代的楼船,到汉武帝时已发展为巨型主力战船。隋唐时期,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一流海洋大国。闻名世界的中国海上“丝绸之路”在唐代就已经完全开辟。明代海上实力众所周知,郑和七下西洋创世界航海多项纪录。然而,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,中国人从未涉足深海大洋,因此,“查清中国海,进军三大洋,登上南极洲”成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个响亮目标。

赵建东现场分享了自己在南极的亲身经历。2009年至2010年,赵建东曾经乘坐“雪龙”号探访南极,“它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最远到达海域的船,彰显了我们国家的科技力量。”在经历了二十多天的航行后,赵建东抵达了南极长城站。目前为止,我国在南极已有四个科学考察站,其中,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,中山站建成于1989年2月,昆仑站建成于2009年1月27日,泰山站建成于2014年2月8日。其中,泰山站是我国第二个南极内陆考察站。

“去南极考察非常艰苦,卸货时很重要的一个环节。因为南极物资匮乏,每年都要通过科考船带去很多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种物资。”赵建东说,在南极的工作时间非常有限,全球最低气温可能会达到零下八十摄氏度,最适合工作的时间是南极的夏天,也就是北半球冬天的时候。因为有效工作时间比较短,很多工作都必须加班加点、日夜兼程。从中山站去往南极内陆的两个考察站——昆仑站和泰山站,必须集结足够的物资,开着雪地车奔赴相应的地区,所有的队员吃住都必须在集装箱里。

“深海科考和南极科考不太一样,南极还有陆地,深海科考就需要一直在海上漂着。”作为《龙腾四海:“蛟龙”点亮中国深海梦》一书的作者,赵建东曾先后跟随“向阳红09”船赴马里亚纳海沟、东北太平洋报道“蛟龙”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上试验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。活动现场,赵建东提到了“蛟龙”号的幕后故事,海上试验受制于海况,一旦发生漏水,在常压的舱内就会发生喷射,喷射的速度比枪还要快,“你永远不知道海洋下面等待你的是什么情况。”赵建东说,比如在2012年6月24日“蛟龙”号计划突破7000米深度下潜任务的当天,海上下起了急促的雨水,海试人员在冷雨中为下潜做好准备,在大雨中布放潜水器,“‘蛟龙’入海,打出一朵漂亮的蝴蝶花。”在当日9时07分,“蛟龙”号成功坐底,下潜到最大深度7020米。

“能够自己亲眼看见海底,看见‘蛟龙’号慢慢落下去,真的是特别兴奋……深海世界很多区域都是未知的。”赵建东介绍,自2009年开始海上试验以来,“蛟龙”号已经在中国南海、西太平洋、马里亚纳海沟区等七大海区开展了152次成功下潜,获取了海量珍贵数据资料和高精度定位的地质与生物样品。

赵建东(主办方供图)。

《龙腾四海:“蛟龙”点亮中国深海梦》一书中就提到了2013年,“蛟龙”号奔赴南海和太平洋,科学家亲入海底开展研究,在海底发现了蜘蛛蟹、冷珊瑚、石笋状白色物、沉积物、铠甲虾等诸多生物和非生物样品,还有大量美轮美奂的高清视像。赵建东说,在这之后,我国又分别制造了“深海勇士”号和“奋斗者”号载人潜水器,其中,“奋斗者”号在“世界最深处”马里亚纳海沟深处实现坐底,完成万米海试,创造了10909米的新纪录。

记者/何安安

编辑/张婷

校对/赵琳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